夏季健康风险提示:警惕夏季常见传染病
盛夏来临,气温攀升、湿度增大,蚊虫孳生活跃,各类致病微生物繁殖加速,中考季、高考季等人员流动和聚集时节增多,夏季传染病进入高发时期。为守护您和家人的健康,请务必关注以下重点传染病:
01
新冠肺炎(COVID-19)
流行特征:近日,全国新冠病毒疫情上升趋势已明显减缓,主流毒株仍为NB.1.8.1,其传播速度快、免疫逃逸能力强,潜伏期延长至5天,初期症状类似感冒但病毒载量更高,老年人群感染后重症率是年轻人的5倍。端午假期人员流动频繁,可能进一步加剧传播。
防控要点:
· 及时接种疫苗(尤其是加强针)。
· 保持室内良好通风。
· 在人员密集或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,科学佩戴口罩。
· 做好个人卫生,勤洗手、咳嗽喷嚏掩口鼻。
出现发热、咳嗽、咽痛等症状时及时检测、居家休息,避免带病上班上学,必要时就医。
展开剩余85%02
布鲁氏菌病(布病)
流行特征:人畜共患病。夏季是牛羊等牲畜产羔、哺乳高峰期,接触感染动物(流产物、胎盘、体液)及未经消毒的奶、肉制品风险显著增加。职业人群(牧民、兽医、屠宰工)及消费者均需警惕。
防控要点:
· 不购买、不饮用未经消毒的生鲜奶(散装奶),奶制品务必煮沸消毒后食用。
· 牛羊肉要彻底煮熟煮透再食用。
· 职业人群作业时严格佩戴手套、口罩、围裙等防护用品,作业后彻底清洗消毒。
· 避免直接接触病畜流产物及污染物。
03
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(SFTS,俗称“蜱虫病”)
流行特征:主要由蜱虫叮咬传播,也可通过接触患者血液/体液感染。夏季是蜱虫活动高峰期,野外作业、旅游、农耕、林地活动人群感染风险高。起病急,高热、乏力,伴血小板、白细胞减少,严重者可致死。
防控要点:
· 避免在草地、树林等蜱虫主要栖息地长时间坐卧。
· 进入野外环境时,穿长袖衣裤,扎紧裤脚、袖口,穿浅色衣物便于发现蜱虫。
· 使用含避蚊胺(DEET)等有效成分的驱虫剂喷洒衣物及裸露皮肤。
· 户外活动后仔细检查全身(尤其头皮、腋窝、腹股沟等部位)是否有蜱虫附着,发现后尽快用尖镊子垂直拔出。
· 避免接触患者血液/分泌物。
04
登革热
流行特征:由伊蚊叮咬传播。夏季高温多雨利于蚊媒孳生。输入性病例和本地传播风险并存。突发高热,伴“三痛”(头痛、眼眶痛、肌肉关节痛)、“三红征”(面、颈、胸部潮红),可能出现皮疹。
防控要点:
· 清除蚊虫孳生地:翻盆倒罐清积水,填平洼地,疏通沟渠,管理好室内外水生植物。
· 防蚊叮咬:安装纱窗纱门,使用蚊帐,外出涂抹驱蚊剂。
· 前往东南亚等流行区返回后,如出现发热等症状,及时就医并告知旅行史。
05
手足口病
流行特征:主要经消化道、呼吸道(飞沫)和密切接触传播。夏季高发,5岁以下儿童易感。典型症状为手、足、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或溃疡,可伴发热。
防控要点:
· 勤洗手:尤其是饭前便后、外出回家后(大人小孩都要)。
· 勤通风:保持居室和教室空气流通。
· 勤清洁:消毒儿童常接触物品、玩具、餐具。
· 少聚集:高发期避免带儿童到人群密集、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。
·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并居家隔离,避免交叉感染。
· 及时接种EV71疫苗(可有效预防重症)。
06
狂犬病
流行特征:由狂犬病毒引起,几乎100%致死。夏季动物(尤其犬、猫)易烦躁冲动,人们衣着单薄,被咬伤、抓伤风险增加。病毒通过患病动物唾液经破损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。
防控要点:
· 文明饲养宠物,定期给狗、猫接种兽用狂犬疫苗。
· 避免接触、逗惹陌生或野生动物(包括蝙蝠)。
· 一旦被咬伤、抓伤(即使轻微):立即用大量肥皂水(或其他弱碱性清洗剂)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。用碘伏或酒精消毒伤口。
· 尽快(24小时内)到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就医,按程序接种狂犬病疫苗,必要时注射被动免疫制剂(抗狂犬病血清/免疫球蛋白)。切勿心存侥幸!
07
流行性出血热(肾综合征出血热)
流行特征:由汉坦病毒引起,鼠类(黑线姬鼠、褐家鼠等)是主要传染源。病毒通过带毒鼠的排泄物(尿、粪、唾液)污染尘埃形成气溶胶吸入,或污染食物、水经消化道,或直接接触破损皮肤黏膜,或被鼠咬伤传播。夏季野外活动增多,农田劳作、露营等增加暴露风险。
防控要点:
· 防鼠灭鼠:保持环境整洁,清除垃圾杂物,堵塞鼠洞,使用鼠夹、鼠笼、粘鼠板或安全灭鼠药。
· 做好食品、粮食、饮用水保,防止被鼠类污染。
· 野外作业或活动时:穿长裤长袜、高帮鞋,扎紧袖口裤脚;避免在草地、草堆上坐卧;妥善保管食物,避免鼠类接触。
· 清洁可能有鼠类排泄物污染的区域时(如仓库、杂物间),务必佩戴口罩、手套,先洒水湿润防止扬尘,再进行清洁消毒。
健康无小事,防范于未然
发布于:北京市伍伍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